我仍在服用抗焦虑和抑郁的药物,虽然已三、四个月了,但还在初始阶段,我知道可能治疗的时间和服药的时间会有些长。也常有人告诉我该“靠自己”。可我尝试后依然需要药物支持,甚至想:要是早一点吃药,是否就不用白费那么多努力?
和你们的劝诫一样,我也总苛责自己运动不足、情绪不稳,能量不够,气血不足。我也没找到合适的中医调理,甚至没力气去找。我在想,如果西药能直接缓解问题,为何还要耗费精力对抗这一个生命难题?人生还有那多的世界和疆域可以去拓展,我为啥一天到晚都在不停的把快要倒下的自己扶正。
人真的很奇妙,总会被别人的说法影响。那些靠各种办法成功走出困境的人,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告诉还没成功的人该怎么做,但他们未必懂没走出来的人的挣扎。没走出来的人也会自我怀疑,为什么别人可以,我不可以?
我吃西药时也会犹豫,会不会其实我可以不用吃药?但当下的我,只能做出吃药的决定。也许三年、五年、十年后回看,我会后悔,但我能接受当时的选择 —— 就像三年前第一次吃药,现在回想也有过后悔,可在当时的症状下,我根本没有能力不吃药就熬过那段日子。这三年里,我明明成长了很多、也有了不少感悟,如果说再次吃西药就是一种失败,那这些零零碎碎的收获,难道就不作数了吗?
药物治疗与自我成长并不是对立的。药物帮我筑起了一道堤坝,让我不至于被生活里的鸡毛蒜皮完全淹没。
今天下午,随手翻开史铁生的《病隙碎笔》,他说,“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不仅指身体的不便,我们每个人都有办不到的事、跨不过的坎,这些都是生命中的限制。而“残疾”,只是把这种限制具象化了。
深受触动。不只是身体障碍,还有生命的普遍境遇——我们都有自己的“不能”,不论暂时还是永久。
所以,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无视局限,而在于带着局限依然前行。那些为活得更好而做的选择,也不是耻辱,而是一种对生命希望和忠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