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者是指在校园内外,单独或成群结队地、反复、有意地对另一名或多名学生实施恶意行为,造成对方身体、心理或财产伤害的个体。
他们既是伤害的施加者,很多时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受害者”或“迷失者”。
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欺凌者。
欺凌行为易助长欺凌者的攻击性倾向, 导致欺凌者形成攻击性、 破坏性等不良人格, 阻碍其与同学的正常交往。
久之, 会产生孤独、 焦虑等消极情绪, 增大其反社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有追踪调查显示, 中小学时期的欺凌者进入社会后, 其犯罪概率高于平均水平。
因此,对欺凌者进行心理辅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校园欺凌者心理咨询需要特别关注这几点,首先要区分欺凌行为的性质是偶发还是惯常,其次要评估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最后要设计针对性咨询方案。
常见的心理动因包括家庭暴力模仿、低共情能力、权力饥渴或群体压力顺从等。
在咨询过程中,应该采用分级干预策略:
初期通过安全环境建立信任,可通过真诚、尊重、积极关注、中立和共情建立咨询关系,也可运用绘画、沙盘、OH卡牌等非言语技术降低来访者的防御;
中期采用认知行为疗法重构错误信念,配合角色互换训练培养共情能力,发展解决冲突和健康社交的能力;
后期则需要家庭系统治疗介入,因为很多欺凌行为实质是家庭问题的投射。
针对欺凌者的心理辅导,可用以下八步法,仅供参考。
01
第一步:建立信任
观察技术:初期保持适当沉默,创造平静的对话氛围。
共情表达:使⽤"我想你可能有⾃⼰的理由"等中⽴语⾔。
事实澄清:强调"我们看到的可能和实际情况不同",激发陈述意愿。
02
第二步:探索行为背后的动机
1.动机的可能分类
权力控制型:追求支配感。
群体从众型:维持同伴地位。
创伤转移型:发泄痛苦情绪。
反社会倾向型:缺乏道德约束。
2.咨询师要做的
肯定⾏为动机⽽⾮结果,如"该出⼿时就出⼿"的果断性。
关注动机背后的合理需求,如保护朋友、维护尊严。
通过正向关注建⽴更深层信任关系。
根据不同的动机进行深入。
03
第三步:情绪安抚与事实调查
提供物理安抚物,如⽔杯、玩具、撕纸等。
使⽤情绪量化技术,1-10分评估愤怒指数。
渐进式肢体接触,从远距离逐步靠近,征求接触许可,可尽量避免直接的肢体接触。
可去询问,并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找出导致这些行为的深层原因。
04
第四步:直面伤害,打破认知偏差
用具体场景让其感知后果,纠正错误认知。
1.责任唤醒
后果具象化:引导详细想象受害者一日生活。
责任时间线:绘制欺凌行为对多方影响的视觉图谱。
2.认知重构
挑战权力错觉:“强大不是建立在他人痛苦上”。
识别情绪误区:将“愤怒”与“控制”进行区分训练。
重构男子气概:探索非攻击性的力量表达方式。
05
第五步:结果导向思考
"这个结果是你想要的吗?"
"让对⽅不敢上学/⾃我否定的结果值得吗?"
"证明勇敢是否必须⽤这种⽅式?
06
第六步:解决⽅案演绎
行为上的偏一定要纠正。
⻆⾊扮演还原事件场景。
空椅⼦技术拓展解决思路。
07
第七步:认知行为模式分析
用认知行为疗法去分析来访者的信念,通过行为训练的方式纠正其错误信念。
如"都是别⼈的错"、 “我这辈子就这样了”、“我是烂人”等⾮理性认知。
08
第八步:深度心理辅导
这一步做的是他自己也作为受害者的那部分。
创伤处理。
追溯童年受欺凌经历。
通过⻆⾊扮演重新解读关键事件。
进⾏情绪再处理与意义重建。
最后,还需要家庭的干预,识别家庭中的⾏为示范,如⽗⺟的控制型沟通模式。
如有条件的可进行家庭咨询,重建家庭功能。
注意事项
拒绝标签化评价:“你这次的行为伤害了别人,我们可以调整做法”,聚焦行为而非人格。
不强迫“口头道歉”:道歉需真心,否则易引发逆反。
联动家庭核心:家庭教养方式。
强化正向行为:及时肯定小进步。
不忽视其自身困境:可能存在自卑、被孤立等问题。
对欺凌者的咨询需平衡既要坚决反对欺凌行为,又要相信改变的可能性。
咨询师要如同一位既坚定又耐心的匠人,在扭曲的认知上精心雕刻,让被掩盖的良知逐渐显露轮廓。
最终目标不是单纯让欺凌者承认错误惩罚,而是帮助他认识到:
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掌控他人,而在于掌控自己;
尊严不是从他人的恐惧中获取,而是从对自己的尊重中生长。
这种转变不仅保护了潜在的受害者,也挽救了欺凌者自身的人生轨迹。
........未完,持续更新.......
2025年11月17日,广西心理咨询师成长项目“青少年厌学问题”干预系统训练营”,时长三个月。
授课老师:爱盈心理首席咨询师黄霞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