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免费咨询交流阅读

400-7822-888

返回顶部
【分享交流】 中考高考前家长不可有以下7种行为!
     青春期的孩子就是“想做自己”,为了证明自己能作主,绝对不会顺着父母的意思走,因为孩子想告诉你:我跟你不一样,我长大了,你没发现吗?在这个时期有哪些行为是不受孩子待见的呢?作为初三的家长又该怎么和孩子相处呢?以下七种行为不可为:
 1.批评子女的行为
  有位学生去补习班补习,在公车上睡着了,老师打电话到家中查问,回家时妈妈便兴师问罪:“那么短的距离,你也睡得着……我早告诉你,晚上不要一直上网,那么晚睡……”
  虽然妈妈说得都对,但当父母赚到道理后,得到的却是小孩对你的不满。“本来孩子应该恨自己,但因为被骂,他开始迁怒,将倒霉的气转到你身上,觉得父母也该负责!”
     建议妈妈们换个角度想,改以奖励的方式,鼓励孩子解决补习不能准时抵达的问题,否则下次发生同样的情形,小孩很可能被情绪带着走,坐过站就干脆不去了。
 2.批评子女的朋友
  多数父母知道子女的朋友有品行问题,都会希望子女能保持距离。如果父母说,“不要与某某人交往,他会把你带坏”或“某某人简直是你的最佳损友”,孩子不会觉得在关心他,只觉得:“妈妈在攻击我的朋友”,基于正义感,一定要保护朋友,对抗父母。“怎么大人都是这样,他只是不爱读书而已,并不是坏孩子;再说,你不信任我吗?你觉得我没有判断事情的能力吗……”
  这时,如何沟通是妈妈的最大挑战,单纯的好心不表示子女听得进去,若想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与智慧送给孩子,不妨换个角度和子女讨论:“如果你不能稳住自己,就会害他被别人说──是他把你带坏的。”当然,这样的讨论暂时到此为止,但仍要持续注意子女后续的表现,并适时地关心与提醒,才不会恶梦成真。
 3.纠正口头禅
  青少年多有口头禅,但只要父母一纠正,彼此沟通关系就结束了。
  我们可以对他的表达有所疑问,但不要直接反应他是不对的。例如:可以问他:“屁是什么意思?”“会不会被误解你很爱放屁?”或“你说‘屁啦!’是生我的气吗?”
  如果孩子偶尔脱口而出脏话、三字经,可能是同侪间流传的语汇,或自觉很酷,故意说出口。父母如果觉得听起来刺耳,不妨用经验和智慧接受挑战,不直接把孩子说的话当成是对父母的攻击。
  找寻适当时机,和孩子讨论:说脏话或骂三字经给人的感觉。

  如果孩子嘴硬认为,“不会呀,我觉得很酷!”千万不要继续辩下去,只要心平气和提醒孩子:这个家是大家共有的,家长有权利规范这个空间的“环保”标准,所以至少在22岁以前,不可以在家说粗话、骂三字经,以示对家长的尊重。
  至于将来他们为人家长,想规划什么家规,由他们自己决定。
 4.喜欢做结论
  父母提供经验分享时,最好让子女自然而然有心得,而不是将结论告诉他。当然,这需要过程和时间,如果父母的分享只是分享,让教化隐藏于无形,子女通常会参考。若一定要子女遵循,子女就会问“为什么”,反而不会去想对自己有何好处,尤其是和妈妈关系亲密的儿子,此时会把妈妈看扁,甚至和妈妈对立。
  “青春期的孩子就是‘想做自己’,只要结论是妈妈说的,为了证明自己能作主,也会有其它好主意,绝对不会顺着妈妈的意思走,因为小孩想告诉你:我跟你不一样,我长大了,你没发现吗?”所以妈妈要有更宽大的心胸来原谅孩子,承认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否则日子会很难过。
 5.不信任子女
  愈信任孩子,孩子愈会让你信任。即便孩子曾吓唬:“有很多事我并没有完全告诉!”或妈妈担心孩子受到同侪影响,对孩子所说的话,还是要99%相信,千万不可坦言:“我觉得你一定会被谁影响。”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妈妈就不能查证,或再次确认孩子是否言行一致,只是方法需要更有技巧。例如:当发现孩子这阵子行为比较浮动,可试着关心他: “是不是发生什么事?”同时藉由电影或电视剧情谈论:“如何不受魔力的诱惑?”、“电影《魔戒》的主角为何将魔戒丢掉?他怎么做到的?”找到共同的话题点。
 6.偷看隐私
  为了解子女,有些妈妈常忍不住偷看子女的日记,看了又担心,担心就忍不住去问,问了就穿帮,亲子关系因此破裂,得不偿失。其实了解对方的正当方法是学习如何沟通,例如:与子女分享自己小时候的糗事或失恋经验等,孩子只要心有所感,一定会发问或分享自己的想法。
  曾有个女孩提到,母亲送她最好的礼物,就是尊重她的隐私权。事实上,父母尊重及相信孩子,青少年会很感激,所以千万不要偷看他们的信件或日记。或许妈妈会想:又没什么见不得人的事,看看会怎样?但孩子的想法是:希望不受干扰,拥有一片自由不受监视的天空。妈妈如果真的不放心,一定要翻孩子的抽屉,偷看日记或有无违禁品,一定要很有技巧,否则关系会立即降到冰点。
  维持良好关系比问清楚每日行踪细节更重要。“其实建立好关系,他们什么都肯跟你说。”所以面对孩子青春期时,父母应关心“如何让亲子关系不要断掉”,而不是“你做了哪些行为?”
  例如:当孩子沉迷电玩时,只是一味地不准他上网,或扣除零用钱,不让他到外面上网,就是指关心他的“行为”,但如果父母可以问孩子,沉迷是什么样的心情?什么时候开始的?当时有什么事情发生吗?在逃避什么事情?我可以协助你吗?反而会让孩子觉得窝心,了解父母是真的想帮助他解决问题。
 7.过度关心
  不要让孩子觉得妈妈的爱有负担。有位做老师的家长,每天都要等儿子放学一起回家,中午还会逛到儿子班上看他,让儿子备受压力,觉得受到监视,似乎成绩稍稍不好,妈妈都会第一个知道。

学习帮平台 - 贴文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平台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学习帮平台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学习帮平台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网络,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果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学习帮平台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有温度、有深度的学习平台,在线咨询、阅读、测试!
回复

举报

偏向虎山行

未知地区

偏向虎山行感谢楼主提出这样的问题,也是来学习的!
有温度、有深度的学习平台,在线咨询、阅读、测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精彩评论1

偏向虎山行

未知地区

偏向虎山行感谢楼主提出这样的问题,也是来学习的!
有温度、有深度的学习平台,在线咨询、阅读、测试!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热门问答 更多热门问答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www.9axl.com! X3.5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学习帮
  • 苏ICP备2023021522号-2 | 营业执照 |苏公网安备32082902000140号 |学习帮--助力解决学习、心理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