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手机版

扫码访问手机版

App下载

手机扫描下载App客户端

免费咨询交流阅读

400-7822-888

返回顶部
  • 概况
  • 病因病理
  • 临床表现
  • 症状体征
  • 诊断标准
  • 鉴别诊断
  • 治疗方案
  • 预防保健
  • 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极端或明显偏离特定文化背景、一般认知方式(尤其在对待他人方面),对社会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并已具有临床意义,常自感精神痛苦。病人虽然无认知功能缺损,但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难以矫正。通常开始于童年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或终生,仅少数病人成年后可能在程度上有所改善。由各种疾病,如躯体疾病(例如脑病、脑外伤、一氧化碳中毒、慢性酒中毒)、精神障碍导致的人格特征偏离正常,应作为原发疾病的症状,称为人格改变。
    基本信息
    挂号科室:精神科、神经内科
    疾病别称:恐怖症
    发病年龄:无特定年龄
    多发人群:各个人群
    是否传染:无传染性
    是否遗传:无遗传性
    相关疾病: 抑郁症 精神分裂
    常见病因:社会环境、诱发事件、个人心理
    常见症状:社会功能受限,拒绝社会交往、工作生活影响显
    治疗费用:咨询师规定
  • 人格是指由遗传决定的个人先天素质以及后天发育与习得性有机结合形成的总体精神活动(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人格特征可在社会活动、处理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来,也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塑造和发展,如脾气的温和或急躁、对事物反应敏捷或迟缓、对人诚实或虚假、热情或冷漠、信任或多疑、顺从或好斗、严厉或宽容、自尊或自卑、勤奋或懒惰、认真有责任感或马虎放任、保守或激进、务实或空谈、松弛或紧张、孤独或合群等。
    从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角度看,人格障碍往往由以下因素综合形成,但幼年期家庭心理因素起主要作用。
    1.生物学因素
    意大利犯罪心理学家Rombroso曾对众多罪犯的家庭进行大样本的调查,发现许多罪犯的亲族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的比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亦有学者发现人格障碍的亲族中患人格障碍的比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因此,人格障碍的遗传因素不能忽略。也有报告人格障碍者脑电图异常者比率高于正常人群,从而提示生物学因素对人格障碍有一定的影响。
    2.心理发育影响
    幼儿心理发展过程受到精神创伤,对人格的发育有着重大的影响,是未来形成人格障碍的主要因素。常见如下:
    (1)婴幼儿母爱或父爱的被剥夺。被遗弃或受继父、母的歧视;父母、亲人过分溺爱,使其自我中心的思想恶性膨胀,异常地发展至蔑视父母、蔑视学校的校规与社会纪律。这为发展成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提供了温床。
    (2)一个孩子若有迅速消除恐惧反应的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那么与其相关的是具备迅速、强大和良好的习得性抑制能力;反之,若植物神经系统反应迟缓,与之相联系的是只具备缓慢和软弱的习得性抑制能力。研究表明,人格障碍和犯罪者其植物神经功能异常。有人提出植物神经反应性低下,皮肤电恢复的缓慢,可作为罪犯和人格障碍的一种易病素质特征。
    (3)幼儿与青少年期受虐待导致产生仇恨与敌视社会或人类的心理。
    (4)父母或其他抚养者、幼儿园或小学老师教育方法失当或期望过高,过分强迫、训斥易造成精神压力或逆反心理,形成不良人格。
    (5)父母本人品行或行为不良,对儿童的人格发育影响极大。
    3.不良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合理现象、拜金主义等都会影响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产生对抗、愤怒、压抑、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而发展至人格障碍。
    目前一般认为人格障碍与精神疾病间的关系为:人格特征可成为精神疾病的易感因素或诱因;某些人格特征是精神疾病的潜隐或残留表现;人格障碍和临床综合征可有共同的素质与环境背景,两者可共存,但不一定有病因联系。
  • 1.偏执性人格障碍
    偏执性人格障碍以猜疑和偏执为特点。始于成年早期,男性多于女性。表现对周围的人或事物敏感、多疑、不信任,易把别人的好意当恶意;经常无端怀疑别人要伤害、欺骗或利用自己,或认为有针对自己的阴谋,因此过分警惕与抱有敌意;遇挫折或失败时,则埋怨、怪罪他人,推委客观,强调自己有理,夸大对方缺点或失误,易与他人发生争辩、对抗;常有病理性嫉妒观念,怀疑恋人有新欢或伴侣不忠;易记恨,对自认为受到轻视、侮辱、不公平待遇等耿耿于怀,引起强烈的敌意,常有回击、报复之心;易感委屈,评价自己过高,自命不凡。总感自己怀才不遇、不被重视受压制、被迫害,甚至上告、上访,不达目的不肯罢休。对他人的过错更不能宽容,固执地追求不合理的利益或权力。忽视或不相信与其想法不符的客观证据,因而很难以说理或事实来改变病人的想法。
    2.分裂样人格障碍
    分裂样人格障碍以观念、行为、外貌装饰的奇特、情感冷漠、人际关系明显缺陷为特点。男性略多于女性。表现为性格明显内向或孤独、被动、退缩,与家庭和社会疏远,独来独往,除生活或工作中必须接触的人外,基本不与他人主动交往,缺少知心朋友;面部表情呆板,对人冷漠,对批评和表扬无动于衷,缺乏情感体验,甚至不通人情;常不修边幅,服饰奇特,行为古怪,不能顺应世俗,行为不合事宜或目的不明确;言语结构松散、离题,用词不妥,模棱两可,繁简失当,但非智能障碍,系由文化程度所致;爱幻想,独出心裁,脱离现实,有奇异信念(如相信心灵感应、特异功能、第六感觉等);可有牵连、猜疑、偏执观念及奇异感知体验,如一过性错觉或幻觉等。因此,常被人称为怪人。
    3.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具有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男性多于女性。本组病人往往在少儿期就出现品行问题,如经常说谎、逃学、吸烟、酗酒、外宿不归、欺侮弱小;经常偷窃、斗殴、赌博、故意破坏他人或公共财物,无视家教、校规、社会道德礼仪,甚至出现性犯罪行为,或曾被学校除名或被公安机关管教等。成年后(指18岁后)习性不改,主要表现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甚至违法乱纪。如经常旷课、矿工,不能维持持久工作或学习、频繁变换工作;对家庭亲属缺乏爱和责任心,不抚养子女或不赡养父母,待人冷酷无情;经常撒谎、欺骗,以获私利或取乐;缺乏自我控制,易激惹、冲动,并有攻击行为,如斗殴;无道德观念,对善恶是非缺乏正确判断,且不吸取教训,无内疚感;极端自私与自我中心,往往是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以恶作剧为乐,无羞耻感,故使其家属、亲友、同事、邻居感到痛苦或憎恨。
    4.冲动性人格障碍
    冲动性人格障碍以阵发性情感爆发,伴明显冲动性行为为特征,又称攻击性人格障碍。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常表现情感不稳,易激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可因点滴小事爆发强烈的愤怒情绪和攻击行为,难以自控,事前难以预测,发作后对自己的行为虽懊悔,但不能防止再发;人际关系强烈而不稳定,时好时坏,几乎没有持久的朋友;激情发作时,对他人可作出攻击行为,也可自杀、自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同样表现出冲动性,缺乏目的性,缺乏计划和安排,做事虎头蛇尾,很难坚持需长时间才完成的某一件事。
    5.表演性人格障碍(癔症性人格障碍)
    表演性人格障碍以过分感情用事或夸张言行以吸引他人注意为特点。患病率两性无明显差异。表现情感体验较肤浅,情感反应强烈易变,常感情用事,按自己的喜好判断事物好坏;爱表现自己,行为夸张、做作,犹如演戏,经常需要别人注意,为此常哗众取宠、危言耸听,或在外貌和行为方面表现过分;常渴望表扬和同情,经不起批评,爱撒娇,任性、急躁,胸襟较狭隘;自我中心,主观性强,强求别人符合其需要或意愿,不如意时则强烈不满,甚至立即使对方难堪;暗示性强,意志较薄弱,容易受他人影响或诱惑;爱幻想,不切合实际,夸大其词,可掺杂幻想情节,缺乏具体真实细节,难以核实或令人相信。喜欢寻求刺激而过分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6.强迫性人格障碍
    强迫性人格障碍以过分要求严格与完美无缺为特征。男性多于女性2倍,在强迫症中,约72%的病人在病前具有强迫性人格。常表现为对任何事物都要求过严、过高,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不容改变,否则感到焦虑不安,并影响其工作效率;拘泥细节,甚至对生活小节也要程序化,有的好洁成癖,若不按照要求做就感到不安,甚至重做;常有不安全感,往往穷思竭虑或反复考虑,对计划实施反复检查、核对,惟恐有疏忽或差错;主观、固执,比较专制,要求别人也要按照他的方式办事,否则即感不愉快,往往对他人做事不放心;遇到需要解决问题时常犹豫不决,推迟或避免作出决定;常过分节俭,甚至吝啬;过分沉溺于职责义务与道德规范,责任感过强,过分投入工作,业余爱好较少,缺少社交友谊往来。工作后常缺乏愉快和满足的内心体验,相反常有悔恨和内疚。
    7.其他类型
    如依赖性人格障碍、焦虑性人格障碍等。
    焦虑性人格障碍特征是一贯感到紧张、提心吊胆、不安全和自卑,总是需要被人喜欢和接纳,对拒绝和批评过分敏感,因习惯性地夸大日常处境中的潜在危险,所以有回避某些活动的倾向。依赖性人格障碍特征是依赖、不能独立解决问题,怕被人遗弃,常感到自己无助、无能和缺乏精力。
  • 特定的人格障碍是由根深蒂固的和持久的行为模式所组成,表现为对广泛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处境表现出固定的反应。这些反应表现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与一般人的感知、思维、情感,特别是待人接物方式上稳定、持久和明显的异常偏离。结果导致在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多方面均有不良影响,并伴有不同程度的主观苦恼。人格障碍多在儿童后期或青春期出现,持续到成年并渐渐显著。因此,在16岁或17岁前不应诊断人格障碍。诊断时要注意必须有明显不协调的态度和行为,通常涉及到几方面的功能,如情感、兴奋唤起、冲动控制、知觉与思维方式,以及与他人交往的方式等;这种异常的行为模式是持久、固定,并不局限于精神疾患的发作期;其异常行为模式是泛化的,与个人及社会的多种场合不相适应。这一障碍会给个人带来相当大的苦恼,并通常会伴有职业及社交的严重问题。诊断必须排除广泛性大脑损伤或病变,以及其他精神科障碍所直接引起的状况。必须注意人格障碍或人格改变应与CCMD-3中的其他类别的障碍区分开。在诊断时可采用精神障碍与人格障碍或改变的多轴诊断。
    在诊断时,应该考虑到人格功能的各方面。应当注意只有当人格的偏向或特征已达到严重界限时,才可作出诊断。根据人格障碍所表现出的最常见、最突出的特点群,可进一步分类。有关亚型是为人们普遍承认的人格偏离的主要形式。这些亚型并不相互排斥,在某些特征上有所重叠。
    值得指出,人格障碍与人格改变有所不同,人格障碍是在发育过程中人格发展产生了稳定、持久和明显的异常偏离,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出现,延续到成年,并不是继发于其他精神障碍或脑部疾病。相反,人格改变是继发的获得性异常,通常出现在成年期,在严重的或持久的应激、极度的环境隔离、严重的精神科障碍,或脑部疾病或损伤之后发生。采用精神障碍与心理社会因素相结合的多轴诊断系统,有助于记录这类情况。诊断应注意,人格改变表现为行为模式和社会功能的持久和稳定(至少已2年)的适应不良,以及主观感到痛苦。这种人格上的改变一定破坏了病人的自我形象。
  • 1.体检 全面的体格检查是十分重要的,惊厥类型、头围大小、肌张力变化、黄疸程度、颅内压增高征等均有助于诊断。 2.辅助检查 (1)血糖、电解质测定血糖、电解质异常提示,相应的代谢异常如低血糖、低血钙、低血镁、低血钠、高血钠等。 (2)色氨酸负荷试验口服50~100mg/kg色氨酸液,新生儿尿中出现大量的黄嘌呤酸,可诊断为维生素B6缺乏病或依赖病。 (3)血液检查血红蛋白、血小板、红细胞压积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脑脊液呈血性,镜检见红细胞提示有颅内出血的可能。 (4)外周血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加、C反应蛋白阳性、IgM含量增加,血沉加快等提示感染。 (5)脑脊液检查对诊断颅内感染、颅内出血有帮助。 (6)颅骨X线检查可见颅骨骨折、畸形、先天性感染的钙化点,头颅透照,可协助诊断硬脑膜下血肿及脑积水。 (7)脑电图(EEG)判定脑部病变的严重性及性质。新生儿EEG异常有以下特点:①双侧同步棘慢波少见,惊厥放电倾向局限于一侧脑半球,好发于枕部及中央区,有时两半球同时放电。②阵发性放电可见于无临床惊厥者,有临床惊厥者EEG有时可正常,故EEG正常不能排除惊厥诊断。③围生期缺氧或产伤所致惊厥,生后1周内EEG诊断价值最大,此后即使发生为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EEG也可变为正常。 (8)头部CT及颅脑超声波对判定脑部病变的部位及性质有一定意义。
  • 通过病史、查体及辅助检查协助诊断。 鉴别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是否惊厥有时很难,任何奇异的一过性现象或细微的抽动反复性、周期性出现,尤其伴有眼球上翻或活动异常,又有惊厥的原因时应考虑是惊厥发作。 1.新生儿惊跳 为幅度较大、频率较高、有节奏的肢体抖动或阵挛样动作,将肢体被动屈曲或变换体位可以消除,不伴眼球运动或口颊运动。常见于正常新生儿由睡眠转为清醒时受到外界刺激时或饥饿时。而惊厥为无节奏抽动,幅度大小不一,不受刺激或屈曲肢体影响,按压抽动的肢体试图制止发作,仍感到肌肉收缩,常伴有异常眼、口颊运动。 2.快速眼运动睡眠相 有眼部颤动、短暂呼吸暂停、有节奏咀动、面部怪相微笑、身体扭动等。但清醒后即消失。
  • 1.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对人格障碍很有帮助,通过深入接触,同障碍者建立良好关系,帮助其认识个性的缺陷,进而使其明白个性是可以改变的,努力鼓励重建自己健全的行为模式。可成立治疗性团体,制造一种健康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让人格障碍者在团体中,通过有益的活动,控制和改善自己的偏离行为,纠正既往习得的不良习惯。
    2.药物治疗
    目前精神药理学研究认为,抗精神病药、MAOI、锂盐、卡马西平、BZ类药物、抗癫痫药、受体阻滞剂、5-HT类药物等对人格障碍有疗效。其中,研究最多的是分裂型人格障碍及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药物治疗。抗精神病药对分裂型人格障碍有效,主要对病人的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焦虑、人格解体及社会隔离等症状有改善作用。
    对冲动性人格障碍伴有脑电图改变者可试用苯妥英纳或卡马西平,并可合用心得安。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出现兴奋躁动时,可给予抗精神病药。
  • 人格障碍的护理程序(以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为例)
    【护理评估】
    1.评估主观和客观资料
    (1)个人史,如在青少年期的品行障碍,如精神活性物质滥用(何时开始、种类、量、方法);父母及家庭对病人的影响;与家人、邻居、亲友、共事者的人际关系;工作表现,其行为对工作及角色功能的影响;被公安、司法部门强制管教及判刑情况。
    (2)目前躯体状况。
    (3)目前心理状况,如仪态与行为方面,有否奇特的外貌装饰、怪异行为;认知方面,是否有多疑、偏执、被害感、病理性嫉妒观念、强迫观念、负罪感、是非判断缺损、无道德心、无羞耻感、无内疚感等;情感方面,是否焦虑、抑郁、害怕、紧张、欣快、情感不稳、冷漠、愤怒、敌视等;有无恶作剧行为、冲动攻击行为、暴力行为等;有否意识到自身个性缺陷与不适当的行为方式;病人对本症有无心理负担。
    (4)家庭史,如父母及家庭成员对病人所持态度。
    2.评估相关因素
    如社会的不良影响,周围环境的人员(如邻居、朋友、同学、同事等)对病人所持态度。
    【主要护理诊断】
    有暴力行为的危险、偏执观念、自卑、焦虑、抑郁、日常生活功能障碍、社会功能障碍、应对功能障碍。
    【护理目标】
    (1)住院期内不伤害他人或自己。
    (2)能对自己的个性缺陷所在有所认识。
    (3)能根据实际情况延迟个人需要,遵守医院病房的规则,以适当方式和他人交往。
    【护理措施】
    1.安全和生活护理
    (1)提供安全、安静的环境,避免各种激惹因素,有利安定病人的情绪。
    (2)鼓励、陪伴病人参加作业劳动、文艺、体育等群体活动,使病人感受到自己未被遗弃,与他人受到同等尊重,并通过集体活动感染和学习到他人的良好行为。
    2.心理护理
    (1)对病人表示尊重、关怀,主动接触病人,了解其心声,理解其感受,满足其合理需求,以取得信赖。
    (2)在良好护患关系基础上,适时地以诚恳的态度明确地告知病人,不能接纳其反社会行为,与病人讨论、分析不良行为对人对己的危害性,并鼓励其改进。
    (3)要求病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和人权,对个人需要不能只考虑自我满足,避免由此引发的不适当的人际交往和不良行为,必须学会凡事要为别人着想,逐步做到能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迟满足个人的欲望。
    (4)行为治疗时,要注意了解病人的特长和优点,创造条件让其表现个人的合理行为。当理想的行为出现时,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逐步学会适当的人际交往和培养正向情感。
    (5)帮助病人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信心,努力纠正自身的个性缺陷。
    3.特殊护理
    (1)与病人商讨、制订行为限制的条例,并告知违规的后果,以增强其自控能力,防止发生冲动行为。
    (2)指导病人在焦虑、愤怒时,以他人能接受的方式发泄内心的恶劣情绪。
    (3)当病人出现暴力行为先兆时,应有相当数量的工作人员出现在病人周围,以便展示力量,暗示病人要克制自己的行为。
    (4)当病人出现冲动行为时,要及时用坚定的语调、简明的言语劝说病人,必要时可适当约束和隔离;按医嘱予以镇静药物;向病人讲解目前所作处理的必要性;针对暴力行为,工作人员必须采取一致和坚决的态度,以及相应护理措施。
    4.康复治疗和护理
    提供适宜的环境,制订特定的规则和限制,定期召开会议,开展集体治疗,使病人学习按规范进行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参加工作、劳动等,以利于建立起新的行为模式。
    5.预防
    一般来说,与人格障碍形成密切相关的品行障碍,在童年或少年阶段即可出现,并贯穿整个生命过程。因此,预防尤为重要。对于这类患儿应及早进行综合性心理治疗、系统干预,以及精神卫生知识教育,提高家庭社会对其支持功能,以免病情反复波动。应注重婴幼儿、青少年时期的正确抚养与教育,保持和睦的家庭气氛,不断改善社会环境,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 新生儿惊厥的长期预后与病因直接有关。
签约专家
推荐专家
等君来心理咨询师
省市区心理专家、心理咨询师
个人简介: 姓名,个人学习简历,获得荣誉,擅长领域。
擅长: 个人擅长的咨询领域有: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中学生学习心理辅导、青少年人际交往辅导、青春期情绪情感辅导、亲子关系等方面。
  • 手机触屏版

  • 手机APP

  • 微信公众号

  • Powered by www.9axl.com! X3.5 |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 学习帮
  • 苏ICP备2023021522号-2 | 营业执照 |苏公网安备32082902000140号 |学习帮--助力解决学习、心理问题 |